EN | 中文

 

徐苏宜,《贝拉多娜》,2021. 布面油画,183 x 122 cm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徐苏宜:物化成空

2022年9月 24日–12月18日

策展人:何雨;策展助理:殷亦慧

纽约 -否画廊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22年9月24日至12月18日举办徐苏宜个展《物化成空》。这是在纽约布鲁克林居住和创作的艺术家徐苏宜艺术生涯的首次个展,将呈现她于2020至2022年间创作的十三件作品,这些作品富含艺术史、文学和大众影像参考,并融入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象征符号,是对当今社会面临的精神危机的直接回应。

徐苏宜相信波德莱尔在《现代画家》中陈述的艺术观: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即时而又隽永的。她将超越现实时间的空间、建筑和室内与富有当代氛围的意象并置。 她从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伦勃朗、维米尔和现代主义画家爱德华·马奈和爱德华·霍珀等汲取历史参考,再进一步融入受当代生活影响的主题、构图和视角——例如拥挤的纽约地铁(《镜中窥暗》,2021 年); 卢浮宫的达鲁阶梯(跪地青年的卸羽投降,2022); 和徐苏宜本人在布鲁克林公寓的一角(指教阴影 (哈默斯霍伊研究),2022 )。

艺术家认为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秉哲的《爱欲之死》是她作品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书考虑了当今社会中爱所面临的威胁。韩炳哲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颠覆普通生活的灾难事件会打破个体的舒适区,给他/她提供一个与他者接触的机会。 因此,迫在眉睫的死亡,对“自我”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条救赎之路,为个体提供了反思自我的机会,并更可能去拥抱纯粹之爱。徐苏宜自述道:“自成年以来,我内心便向往一种严苛又深刻的体验,一种让人奋不顾身的敬畏感… 韩柄哲(在书中)阐明了当代社会对爱的亵渎;爱沦为性,而性沦为商品”。这个日益强调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爱随着 “他者”的堙灭正逐渐消亡。在某种程度上,她希望通过绘画理解,以及去触碰溟灭的爱。徐苏宜画中的女性主人公总是徘徊于渴望与绝望,和惩罚的边缘。许多九零后艺术家习惯于从快节奏的社交媒体和大众新闻中汲取灵感,而徐苏宜倾向于从古典和现代绘画、歌剧、文学、哲学、电影、时尚摄影等经典素材中寻找启发。她深思熟虑地给作品命名,希望标题能延伸作品本身的视觉参考。《费德里奥》 (2021) 是一幅超现实主义肖像画,直接回应了韩柄哲对爱的论述。作品的灵感来自1990年代末一张薇薇安·魏斯伍德的T台照片和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央大厅,这张画的标题《费德里奥》借鉴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遗作《大开眼戒》(1999),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曼哈顿的医生,在妻子的精神出轨告白后,他开始了长达一夜的色情探险,并走进一座豪宅。在这里上流人士的名人雅士都戴着面具,举办一场极度奢靡,带有异教祭祀猎奇的性爱派对。讽刺的是,进入房子的密码是“费德里奥”(Fidelio,源于拉丁语词根“fidelis”,意为忠诚的),这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讲述了一名叫利奥诺的女人,为了拯救她的情人,伪装成一名叫费德里奥的年轻男子混入监狱的故事。徐苏宜在艺术家自述中写道,这张画想讲述的是“关于牺牲,关于美背后的暴力暗流,以及由于极度缺乏权力而对性权力的迷恋”。

《贝拉多娜》(2022)参考了现存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的名作《圣母玛利亚被六翼天使和基路伯围绕》 (1454–1456) 法国宫廷画家让·富凯在 15 世纪中叶绘制了这幅作品,富凯采用了极为大胆和超现实的构图及色彩,使它在21世纪看来也毫不过时。徐苏宜仔细临摹了这张杰作的细节,将其置于一个架空的建筑空间的穹顶上。建筑空间的灵感来自于卢浮宫的达鲁阶梯。卢浮宫最著名的雕像藏品之一——有2200年历史的《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从宏伟壮丽的的走廊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举止大胆的圣母玛利亚,居高临下,俯瞰众生。作品名“贝拉多娜” 来自 T. S. 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中描绘的女性原型。这首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精神荒漠的写照,描绘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支离破碎的文化危机。在其中一章,“著名的先知”索索斯特斯夫人透露出难以揣摩的信息:“这是贝拉多娜,岩石的女人,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贝拉多娜也可译为一种可作药用的有毒植物“颠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利用顛茄的提取物來制作散瞳眼药水,通过放大瞳孔显得更为楚楚动人。

在近期的创作中,徐苏宜尝试去除具体人物形象,将画面重点指向空间本身。《指教光影 (伦勃朗研究/移去人像)》(2022)构图来自伦勃朗的名作《挑高空间中的学者(“圣达西一世”)》(1631)。徐苏宜移去了空间中沉思的学者和面前的书桌,着力于绘制岩洞本身——拱形窗户透出的光线,不规则拱门边缘的阴影,和粗糙地表的灰尘成为视线的焦点。负空间变为绘画主体本身。《赭石研究》(2022) 和《紫色研究》(2022)是两幅专注于室内本身的亚麻上油画小品。徐苏宜不厌其烦地绘制建筑的每一块砖石肌理,使其富有颜色和质感的微妙变化。而观看作品的很多观者反映:“这些建筑仿佛有一种肉身般的存在。”

徐苏宜将观者带入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再不动声色地将自我抽离。艺术家的工作到此结束,剩下的空间则要由观者用经历和想象填满。她用油画颜料层层累积为画面,带着观众穿越时间和空间,让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只有在缓慢沉静的注视下,人们才能辨识出微妙的细节,和形体以外的绘画语言本身。在这里,艺术家愉悦地在抽象的形状与颜色中漫游。而我们,终于能在这些尘屑中辨识出轻盈的,一道道的光线。爱神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时间停止的刹那与光同尘。

(*新闻稿文字基于何雨撰写的文章《爱神与死神擦肩而过》,收录于展览电子图录中,可在否画廊网站上阅读。)

 

徐苏宜,《费德里奥》,2021. 布面油画,163 x 122 cm ©徐苏宜,摄影:周希,致谢否画廊

 

艺术家

徐苏宜(b. 1996,中国上海)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她从巴纳德学院(纽约)取得艺术史和视觉艺术学士学位,之后就读于视觉艺术学院(纽约)美术系,并于2022年取得艺术硕士。徐苏宜的绘画是对空间、室内和建筑的沉思,进而演变成对色域的思考。她引入历史参考和独特的象征元素,依靠内观思考而不是直接观察来绘画。徐苏宜的作品曾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商业画廊和非营利组织展出,包括 New Collectors Gallery(伦敦,2021 年)、Boomer 画廊(伦敦,2021 年)和 A.I.R.画廊(纽约,2021 年)。《物化成空》(否画廊,纽约,2022年)是她艺术生涯的首次个展。

策展人

何雨(b. 1986,中国成都)是一位艺术研究者,策展人和自由撰稿人,现生活和工作在纽约。何雨在佩斯画廊担任学术总监,并创立了否画廊,一个新型的推广整体生活方式的有机艺术社区。否画廊由于令人瞩目的活跃的另类展览空间和不同于主流商业画廊的运营模式受到海内外媒体,专业领域和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获得《纽约时报》、《布鲁克林邮报》、《ArtAsiaPacific》、《艺术界》、《艺术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典藏》等媒体的报道。由于对社区的突出贡献,荣获美国国会议员特别证书(2018年),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2016年)。作为自由撰稿人,何雨为《卷宗》、《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中国》、《世界遗产地理》、《悦游》、《Lens》等媒体供稿。

否画廊是一个位于纽约的新型有机艺术社区,坐落在一栋始建于1905年的褐石建筑复式公寓中。否画廊相信艺术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并致力于推广和展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创意项目。我们认为当代艺术界应该推荐综合的、可持续、具有精神性的实践项目,并探讨当今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否画廊是对现有商业画廊单一运营模式的抵抗,是探寻自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栖息地。

媒体联络征询pr@fougallery.com

作品收藏征询info@fougallery.com